Urological Science, a publication of Taiwan Urological Association, is a peer-reviewed print + online Bimonthly journal

各位會員好~


學會雜誌《Urological Science》 33-4期已於日前上線🎉立即瀏覽 完整內容請點此處! 隨函附上近二年出刊的文章分類,歡迎您能多加參閱引用!

--------------------------------------------------------------------------------------------------

📢Call For Papers

Urological Science徵求優質稿件,敬請註冊並登入投稿系統:

https://review.jow.medknow.com/uros

--------------------------------------------------------------------------------------------------

《Urological Science》 33-4期精選文章

撰文: 黃欣媚 (天主教耕莘醫療財團法人耕莘醫院泌尿科住院醫師)

時光飛逝,三年的疫情終於讓大家看到了終點的曙光。與病毒共存的目標,各國也慢慢達成、慢慢恢復疫情前的光景。值得高興的是,2022年度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期刊Urological science第四期也終於隆重登場。本期內容精彩可期,值得大家靜心研讀。

在COVID-19蔓延的這三年來, 大幅影響了大家的生活,更嚴重的衝擊著醫療環境。對於COVID-19長期對健康的影響的研究也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這一期的Urological Science內容中,更有兩篇文章探討著COVID-19對泌尿醫療領域的衝擊,以下為大家介紹。

大家常聽聞,但不熟知的長新冠,對人類長久的影響目前還不得而知。長新冠影響的範圍甚廣,其中常見神經認知系統、心血管、呼吸道、及腸胃道,然而在泌尿道的影響很少被大家所關注。一些觀察性的研究裡發現膀胱過動症病人在感染新冠肺炎後的10-12週,膀胱過動的症狀明顯惡化。又,中國的研究裡發現,新冠感染後的半年內,35%的病人發現腎臟功能惡化。更多的研究也指出,長新冠病人得到泌尿道感染、急性腎損傷甚至慢性腎損傷的機率也大幅上升。雖然目前新冠肺炎造成腎功能惡化的病生理機制未知,但是許多與免疫系統在罹患新冠肺炎後的調節適應機制逐漸被提出。其中不乏慢性發炎理論、自體免疫抗體、發炎激素的不當調節,甚至是可能長期存在人類體內的新冠病毒等造成的假說。因此,對於新冠肺炎對腎損傷的長期影響,值得大家關注。

回顧台灣自2021年5月三級警戒以來,台灣醫療院所因新冠疫情而降低醫療承載量對醫療業務帶來巨大的衝擊。來自台北榮總的研究也帶領大家一探三級警戒下,對於泌尿科業務的影響。在泌尿腫瘤的部分,除了膀胱癌病患的膀胱鏡追蹤、膀胱腫瘤刮除及膀胱全切除手術大幅下降了三分之二的比例;其他泌尿腫瘤手術,如攝護腺全切除、部分腎切除及全腎切除與疫情前同期的變化沒有顯著差異。其他良性手術,如結石相關手術下降了將近一半;非緊急手術如攝護腺刮除手術則下降將近九成,功能性泌尿的檢查也都有明顯的下降。這個研究發現體現了台灣醫療的彈性及提供日後階段性恢復醫療供給的檢討。三級警戒下的醫療環境,得以刺激了更多遠距醫療發展的可行性。再者,更重要的是,當這些延緩治療的病人回到醫療端,“積欠”的醫療供給對醫療機構及照護提供者無疑也是壓力,也是醫療管理者接下來所需面對的挑戰。

K他命膀胱炎對泌尿科醫師來說一直是棘手的疾病,目前對此種疾病的病生理也還未有全盤的了解。也因此臨床上針對此種疾病的治療,常常無法治本,在病人的症狀控制上也時好時壞。來自高雄長庚醫院的老鼠模型提供了K他命膀胱炎致病可能的病生理的研究,讓我們更了解未來治療此類病人的可能策略。在注射K他命的小鼠尿液中,除了可發現高濃度的K他命,也發現小鼠排尿次數增加了;進一步觀察組織學下的變化可發現膀胱泌尿上皮粘膜下出血、單核球聚集及泌尿上皮染色分化標記Uroplakin III變化與控制組都有顯著差異。

Uroplakin III變化與控制組都有顯著差異

另外在腦部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MRI)中發現,即便在膀胱無尿的時候,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及紋狀體也維持了高訊號,這些訊號或許解釋了膀胱的感覺訊號增加及大腦疼痛的連結證據。除此之外,在NGS RNA 序列分析中,在K他命注射小鼠膀胱內發現高度表現的gatekeeper基因。此類基因的表現也與神經性發炎物質的釋放有關(如 NF-κB),甚至也發現與膀胱缺氧有關的VEGF表現增加。通過電子顯微鏡的觀察,亦發現膀胱血管的結構變化。此研究的種種發現,提供了更多K他命對膀胱微循環直接與間接破壞的證據。希望藉由這樣的發現,提供更多未來治療上的進步。

另一邊廂,來自美國的研究,同樣探討者膀胱不同的病理變化可能帶來潛在的尿液中發炎激素濃度變化。希望藉由尿液中發炎激素濃度的不同,區分出諸如間質性膀胱炎、膀胱過動症、泌尿道感染及膀胱癌的膀胱疾病。此篇研究中被關注的細胞激素包含生長調節蛋白(Growth related oncogene, GRO), IL-6, IL-8及單核細胞趨化蛋白(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MCP-1)。在疾病組別的四種細胞激素都比對照組來得高,但只有GRO達到了統計差異。然而,在疾病組別的互相比較,如下圖,泌尿感染相較於其他疾病的組別達到更顯著升高的GRO及IL-8。

在疾病組別的互相比較

藉由這樣的初步驗證結果,或許能對未來膀胱病生理有更多的了解,甚至更推展到更精準的治療方式,造福病人。

Follow us on Facebook  加入TUA社群 僅限TUA會員加入 eschool ESCHOOL Youtube頻道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

相關資料下載 2022_33_4導讀 0110.pdf | UROS_Oct_Dec 2022_DOI_V1.pdf  |  UROS文章分類citation_2020-2022_(31-1-33-4).xlsx